“敢”为时代辟新天

发布时间:2024-10-09 08:45:33

591710a12440b59d931b08d408376254.jpg

山河日月镌刻璀璨初心,105载春秋写就举世华章。

2024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75年沧桑巨变,中国由一穷二白到全面小康,如今已踏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新征程。

2024年是首钢建厂105周年,首钢从有铁无钢到高炉“林立”,再到崛起“海上梦工厂”,如今“城市复兴新地标”全球瞩目,首钢“一业多地”正在呈现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的首钢场景。

105年风雨历程,105年使命如山。当翻开首钢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首钢发展史是一部赓续传承、砥砺奋进的浩瀚史诗。纵观首钢建厂的百年历史,一代代首钢人始终不忘初心、传承红色基因,紧紧将企业的发展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实业救国、产业报国、改革腾飞、搬迁调整、转型发展,首钢人用“敢担当、敢创新、敢为天下先”致以时代的礼赞。

岁序更迭,铿锵回望,历史的光影赋予了这105年间别样厚重的色彩。首钢热土承载着共和国工业发展的记忆,书写了中国工业发展的传奇,也正在创造着种种奇迹。

这里,谱写了近代中国实业救国、产业兴国的征程;

这里,率先迈开了国企改革探索的步伐,成为中国工业企业改革的一面旗帜;

这里,创造出了世界和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上“从山到海”的壮举;

这里,历经举办冬奥会、服贸会、中国科幻大会的系列大考,以“从火到冰”到“一起向未来”的华彩蝶变成为城市更新的典范。

这里,是百年国企担当的热土,是“敢”为时代辟新天的首钢。

敢担当——在改革中发展

始建于1919年的首钢,百余年来砥砺奋进,始终是改革发展的践行者。

2024年,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首钢建厂105周年的重要历史节点上,首钢人砥砺前行、传承改革“基因”,使企业激发出无穷的发展活力与动力。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深化提升行动(2023—2025年),集团再次入选“双百”企业,国务院国资委2024年6月份发布的2023年度专项工作评估中,集团被评为优秀,两家“科改示范”企业中,北冶被评为标杆,首钢智新被评为优秀。

改革,顾名思义改变与革新。首钢作为百年国企,以“敢担当”的身姿成为改革发展中的排头兵。“十四五”以来,首钢这个“老国企”以改革“投石问路”,在新时代挺身改革最前沿。

——首钢贯彻落实国家和北京市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部署要求,改革成果入选国务院国资委三年改革行动案例集。首钢改革攻坚实现历史性突破,创新发展取得重大进展,在北京市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评估考核中获评“优秀”,名列前茅。

——钢铁业深耕“五大优势”,聚焦“四个制造”锻造长板,持续打造比较竞争优势,三大战略产品市场占有率稳居国内前三,企业生产经营取得百年历史上最好经营成果,为稳定集团经营大盘作出重要贡献,交出了一份底色更浓、成色更足、特色更亮的“精彩答卷”。

——以产融结合为“助推器”,不断完善金融支撑体系,探索金融创新路径。通过持续深化以产促融、以融强产,资产质量持续改善,经营质量持续向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金融“活水”正在首钢产业发展的血脉中蓬勃涌动,首钢京票、司库体系、本外币一体化资金池、公募REITs等一系列举措成果相继落地。

——聚焦人才建设基础改革,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完善配套政策体系,打破人才成长“天花板”。在体制改革上持续发力,“一院多中心”正式运行;组织评选首钢科学家26名、首钢工匠34名,授予首钢青年五四奖章10名;持续推进“三支人才队伍”建设,高技能人才比例突破50%,全面激发人才活力。

——三年来,开展管理提升专项行动,推动压缩企业层级,提前完成企业不超6级压缩任务;开展“三降一减一提升”专项行动,集团资产总额创历史新高,带息负债持续下降;持续推进瘦身健体,企业退出152家;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连续五年获中国钢铁企业竞争力A+世界一流评级。

改革是流淌在首钢人血液里永远的基因,也是解决首钢发展问题的关键一招。回望百年征程,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首钢始终是国家重大战略的实践者和贡献者,一代代首钢人接力探索,继承和坚持敢于大胆突破和改革的传统。生产出解放区第一炉铁水,率先实行承包制、收购秘鲁铁矿、创办华夏银行,率先进行搬迁调整、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一项项深化改革、一次次突围发展,永远镌刻在新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史册上。

时间回溯到解放初期。为了提高职工的生产积极性,首钢率先提出八级工资制改革方案,得到了毛主席的肯定,毛主席亲笔回信说:“我认为你们的建议是有理由的,已令有关机关迅速和合理地解决这个问题。”1956年,国家对整个工资制度进行第一次全面改革,首钢比全国实行八级工资制提早了5年。

1958年,首钢提出了轰动一时的基建投资大包干。首钢坚持改革创新,采取大包干的做法,得到了毛泽东、刘少奇等老一辈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支持,首钢基建投资包干的经验做法在全国进行了推广,这也为日后首钢实行“承包制”埋下伏笔。

改革开放初期,首钢率先实行承包制,成为工业企业改革的先行者、探路者。“包、保、核”“三个百分之百”“干部能上能下”,严格管理使首钢闻名全国。首钢承包制率先冲破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桎梏,充分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激发了企业活力,使首钢得到迅猛发展。首钢探索的“承包制”改革已深深烙印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史册中,成为我国工业企业改革的一面旗帜。2021年,党史学习教育四本“指定书目”之一的《中国共产党简史》,第234页内容中专门提到了首钢——“1979年5月,首都钢铁公司、天津自行车厂、上海柴油机厂等8家大型企业开始进行改革试点。”“首钢改革”载入党史。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这样一句话:农业改革看小岗,工业改革看首钢。从“基建投资大包干”到“利润包干”,再到“利润递增包干”,作为国有企业的首钢,每一次大胆尝试,都是紧跟国家战略步伐而进行的以“敢担当”为标识的改革。1994年,首钢钢产量达到824万吨,一跃成为全国第一。“承包制”改革也让首钢从计划经济时代的“工厂”开始向市场经济时代的“企业”转变。1996年,经北京市人民政府、冶金部研究,正式批准组建首钢集团。通过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积极探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进集团化改革,实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把单一法人企业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转变为多法人的以资本为纽带的母子公司管理体制,自此首钢集团成立。

首钢始终是改革发展的践行者。进入21世纪,首钢迎来中国乃至世界工业史上前所未有的战略性搬迁调整,完成从“山”到“海”的跨越和转变,成为我国第一个从城市向沿海搬迁的大型钢铁企业,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锋队。首钢搬迁调整为我国钢铁工业布局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发展循环经济提供了经验借鉴,更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发挥了示范引领作用,已经载入我国改革开放和钢铁工业发展的史册。北京市委、市政府授予“功勋首钢”光荣称号。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北京并就京津冀协同发展发表重要讲话时,唯一提到的企业就是首钢,他指出,“首钢搬迁到曹妃甸就是具体行动。要继续坚定不移地做下

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首钢全面深化改革的实施,又一次开启了首钢改革的大幕。站在历史和未来的交汇处,有着强烈使命感和责任感的首钢人,继续朝着新目标奋力前行。

深化集团总部管控体系改革是首钢的一次深刻的管理革命。2014年9月9日,《首钢全面深化改革的指导意见》正式颁发,2015年10月10日,《深化首钢集团总部管控体系改革思路框架》正式下发实施。2017年,首钢成为北京市唯一一家国有企业深化改革综合试点单位,2018年,首钢集团成功入选国企改革“双百企业”,首钢改革再次迎来了新的里程碑。

以“敢”字当先,“担当”成为首钢不断改革发展的动力源泉。党的十八大以来,首钢进入全面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新阶段。集团党委着眼于新的形势和任务,坚持世界眼光、战略思维,以开放的视野,确定了“一根扁担挑两头”的发展战略,开启了全面深化改革、加快转型发展的新篇章。坚持做优做强钢铁业,加快培育新产业,推进产融结合,不断拓展海外业务;以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为指引,加快推进北京园区发展建设,努力成为首都减量发展、创新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典范;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大力推进曹妃甸园区开发建设,按照先进制造业转移基地的定位,积极承接非首都功能疏解。

2019年2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总书记来首钢园区视察慰问,询问首钢历史、产业发展、北区规划建设、首钢滑雪大跳台建设、新首钢大桥等情况。当得知首钢正在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组织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努力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时,习近平总书记点头赞许。

2020年6月30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审议通过《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正式拉开了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的大幕。集团党委以“两个一以贯之”为根本遵循,以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为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反复研究讨论,提出《首钢集团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实施方案(2020—2022年)》,形成首钢国企改革三年行动任务书、路线图、时间表,努力化宏伟蓝图为生动实践。

首钢在规范治理体系、做强做精主业、优化产业布局、“瘦身健体”提高质量效益等方面下真功夫,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到系统提升,在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企改革三年行动各项工作圆满收官,首钢交出满意答卷。

纵观百年发展历程,首钢因改革而生、因改革而兴、因改革而强,始终坚持在党和国家发展大局和北京城市发展格局中,依靠全面深化改革这个“关键一招”破解难题、奋发图强。当一项项规划照进现实,一个个任务清单变成“现实场景”,身处“十四五”规划关键期的首钢,正承担起新的历史使命,在不断改革中为高质量发展赢得新空间、注入新动能、汇聚新优势。首钢始终在改革的道路上与国同频、与时俱进、逐梦前行。

敢创新——在实践中前进

始建于1919年的首钢,百余年来锐意进取,始终是创新发展的“弄潮儿”。

创新,是企业恒久不变的话题,也是企业常青的制胜法宝。在探索新质生产力这个时代课题中,集团党委围绕首钢高质量发展的路子怎么走进行了系统思考,努力解决“桥”和“船”的问题,从企业层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上,从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践要求上,从对创新驱动、创新引领、创新实践的认识深化和升华上,明确提出“一引领两融合”,即“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以技术创新为引领,技术创新与管理创新深度融合、与商业模式创新深度融合,以技术创新带动全面创新,加快打造中国式现代化的首钢场景”,成为首钢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选择和实践路径。

在今年召开的“迎接新中国成立75周年”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北京国资国企高质量发展成就专场上,首钢以技术创新“转型突围”,展示了如何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

——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解决“有没有”的问题,首钢加大新材料、新工艺、新装备研发力度,填补国内空白,在解决产业链、供应链“卡脖子”“掉链子”问题上贡献首钢力量。首钢研发的高温合金材料应用于“两机”专项等重大领域重点项目,助力我国自主研制的300兆瓦级F级重型燃气轮机首台样机成功总装下线;研发的直径仅为0.01毫米的“蚕丝钢”,解决了国产燃烧器行业基础材料关键技术瓶颈。

——面向产业结构调整新需求解决“好不好”的问题,首钢攻克一批极高强度、极耐腐蚀、极端温度、极限规格等新材料技术难题,研发的极薄规格“蝉翼钢”应用于5G基站设备、新能源汽车电池中枢平衡器等高端电子产品领域;研发的新能源电工钢解决了低损耗、高转速、高扭矩“不可能三角”难题,目前国内每3辆新能源汽车就有1辆搭载“首钢芯”。

——面向超越现有产品大纲覆盖领域新需求解决“敢不敢”的问题,首钢积极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氢能源被誉为“21世纪终极能源”,但制氢、输氢、储氢对于材料的要求,很多是从0到1,首钢成功开发输氢管线钢并实现批量生产,应用于国内首条掺氢高压输气管道工程。

创新量变带来发展质变,“十四五”前三年,首钢坚定不移推动技术创新成为第一竞争力,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企业竞争力持续提升。首钢共承担国家重点项目15项,与上下游龙头企业、国内外科研院所新建联合研发平台12个。首钢实现国内、国际首发新产品19个。汽车板、电工钢、镀锡板三大战略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保持前三位。获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97项、发明专利授权1243件,集团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390件。制修订国际标准9项,国家、行业、团体标准246项,《冷轧取向电工钢》《结构用热连轧钢板和钢带》等4项标准获评企业标准“领跑者”。产生12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其中北冶、吉泰安、朗泽3家为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首钢集团两家企业获评国务院国资委“科改示范企业”。2023年,首钢在中国钢铁企业专利创新指数中排名第二,获“专利创新极强企业”称号。三年来,首钢集团取得建厂百年以来最好经营业绩,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创历史最好水平。

技术创新绝非易事,需要爬坡过坎、攻坚克难,首钢从不缺乏披荆的信心和斩棘的勇气。首钢的自信源于对技术创新的不懈尝试,源于在实践中不断向前。“十四五”前三年,世界首条多模式全连续铸轧生产线、世界首条面向新能源汽车用电工钢专业化生产线、世界首条具备100%薄规格高磁感取向电工钢专业化生产线相继建成投产;素有“钻石钢”之誉的9Ni钢批量供货,“蚕丝钢”打破国外进口材料垄断,“蝉翼钢”横空出世惊艳世界……通过技术创新,在实践中反复冲锋,企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信心更强、底气更足,从而更加坚定不移地推动技术创新,实现良性循环。

“十四五”前三年,首钢向数字蓝海进发,经历了众多从0到1的艰难探索、从无到有的智慧蝶变,涌现出一批标志性成果。逾万个投资项目受控于“数据网”,确保稳健投资、精准投资;17万项资产纳入“云端库”,实现底数清、保值增值;月均上亿条财务数据集中成“一本账”,全面、连续、精准反映企业经济活动;钢铁“智能工厂”“灯塔工厂”建设加速落地……“信息在系统中共享、流程在系统中贯通、业务在系统中协同、资源在系统中利用、权力在系统中受控、知识在系统中传承”,庞大的数据彰显着“数字”的澎湃动力。

纵观首钢百年,特别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5年,首钢发展始终与创新相伴同行。从思想创新到实践创新,从制度创新到科技创新,一次次首创之举,一次次领潮流之先、时代之先,首钢人以“敢创新”为引领,在共和国钢铁工业发展的史册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辉煌。百年首钢,百年传奇,创新已经成为生长在首钢人骨子里、融化在血液中的最优秀基因,成为首钢由小到大、由大到强的最深沉禀赋,成为新时代新首钢永葆生机、永续发展的最强大动力。

1949年至1978年,凭借翻身做主人焕发的冲天干劲和聪明才智,凭着对党的感恩和对新中国的热爱,首钢人掀起了首钢历史上第一个大干快上的高潮。

1964年12月24日,敢为人先的首钢人,自主创新建成中国钢铁工业史上第一座氧气顶吹转炉顺利出钢,揭开中国炼钢工艺从“平炉”向“转炉”跨越的时代序章。

随着首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的成功投运,1965年、1967年,首钢第二座、第三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相继实现快速建成投产,并以三座30吨氧气顶吹转炉的规模,创出了年产200万吨的纪录,被业界同行和国外专家誉之为“世界上最快的转炉”,成为中国炼钢工艺技术跨越提升的开创者、引领者。

上世纪60年代,面对焦煤品种稀缺、焦炭价格昂贵的世界难题,首钢更是给出了世纪答案。首钢技术人员经过两年多不懈试验攻关,首钢高炉喷吹煤粉工艺及技术于1964年4月30日,1号高炉工业性试验成功。1966年1月,相继完成在3号、2号高炉的复制推广。其中,1号高炉每立方米容积昼夜炼铁2.55吨,吨铁焦比336公斤、喷煤223公斤,创出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炼铁技术首攀世界高峰。

半个多世纪的光阴逝去,当年首钢人发明的全球首创高炉喷吹煤粉技术,如今已经风靡世界。首钢创新为世界炼铁技术奏响资源高效利用发展的先声,也为节约地球资源、提高人类福祉提供了来自中国的生动案例。

以氧气顶吹转炉、高炉喷煤技术的成功实践为激励和引领,首钢人创新活力进一步迸发,创新成果进一步涌现。从解放前饱经磨难,30年仅仅炼出28.6万吨铁,到解放后30年,迅速成长为新中国重要钢铁生产基地,首钢在创新实践中,使中国瞩目、世界瞩目。

1979年12月顺利投产的新二高炉,创造了当时10多项“全国和世界高炉之最”,无料钟炉顶、顶燃式热风炉技术、喷吹煤粉技术、上料系统自动化、炉体水冷却技术、生产部分环节计算机自动控制、消音消烟和除尘环保装置等。首钢的自主创新实践,推动中国炼铁技术跃升国际先进行列。国外同行和专家纷纷赞誉:“首钢是个能创造奇迹的地方。”

今天的新二高炉随着首钢搬迁调整战略的实施,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以新二高炉为代表的创新突破,以及在此过程中所锻造和培育的首钢人不甘人后、矢志超越的精神,却无疑在中国现代冶金技术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敢创新的首钢人打破常规、突破常速,在创新发展的道路上跃马驰骋,以无数个率先尝试和引领,实现弯道超车、突飞猛进,创造了辉煌的业绩。

2005年开始,首钢开启了史无前例的从“山”到“海”的搬迁调整、转型发展历程,深入践行创新驱动、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全力推进自主创新、协同创新、开放创新。随着首钢“一业多地”生产格局的形成,自主创新、开放创新的全新科技创新体系应势而生。创建与外界科研院所的开放合作创新体系、创建“一级研发、多地分布”“一院多中心”产品和技术研发体系、创建技术营销型的产销研协作体系、建立支撑多地产品开发和工艺研究的科研试验条件、创新科研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以构建形成开放创新合作体系为支撑,首钢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目前,首钢钢铁业实现转型升级,首钢产品结构快速向中高端转变,桥梁钢、车轮钢国内占有率第一,汽车板占有率第二,电工钢跻身世界第一梯队,镀锡板实现高端客户全覆盖,新产品不断实现全球和国内首发。

首钢始终把技术创新摆在“头号工程”,放在核心位置,聚焦关键核心技术、产线瓶颈问题,攻坚克难、反复冲锋,最终把创新成果写在工艺和产品的开发上,让技术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最大增量”。党的十八大以来,首钢集团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推进钢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培育新兴产业,积极布局未来产业,用创新“利刃”挺进新质生产力“主战场”。获得省部级及以上科学技术奖235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被授予“国家知识产权示范企业”“专利创新极强企业”等称号。

百年首钢之所以不断发展壮大,特别是通过搬迁调整实现了从长材到板材的转型升级,企业竞争力不断提升,靠的就是技术创新基础不断夯实、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集团党委在制定“十四五”规划初期,提出推动技术领先成为首钢核心竞争力。通过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总结首钢创新实践,分析当前竞争环境,着眼未来长远发展,站在企业基业长青的高度去谋划工作,进一步提出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从“核心竞争力”到“第一竞争力”这一重大战略选择,不是简单的文字变化、不是简单的一句口号,而是实践的感悟、认识的深化。推动技术创新成为首钢第一竞争力既是党和国家的要求,也是确保企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首钢百年发展史是一部自主创新史,可歌!首钢人勇往直前,敢于探索、敢于尝试、敢于创新,在锋利的砾石中坚毅前行,可赞!敢于创新是首钢人永恒的血脉,百年首钢以创新精神不断发展壮大,以创新优势赢得发展优势。首钢创新发展的生动实践,诠释了以技术创新汇聚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力量之源。

敢为天下先——在转型中勇立潮头

始建于1919年的首钢,百余年来涅槃蝶新,始终是转型发展的示范者。

从钢铁生产基地到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示范区,从金牌园区到世界网红打卡地,首钢园区紧跟城市发展进程,在不断涅槃中续写转型排头兵,既是中国近代民族工业进步的示范者,更是新时代城市复兴的引领者。

首钢作为首都长安街西轴线上的重要城市功能区,牢牢把握“一高地一支点”的使命任务,深化新首钢工业遗存和冬奥遗产可持续利用,聚焦“四个复兴”,自觉服从服务北京市“四个中心”功能建设,积极融入“五子”联动,打造“一起向未来”的城市复兴新地标。

从西山南麓到渤海之滨,率先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首钢完成了史无前例的钢铁大搬迁,实现了从“山”到“海”的跨越,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先锋队和排头兵。反观“山”的一边,一场史无前例的“城市更新”拉开序幕。

新首钢地区的规划可谓“十年磨一剑”,首钢园区改造工作延续首钢“百年钢铁之城、新中国冶金工业摇篮和改革开放旗帜”的核心历史文化价值,坚持“能保则保、能用则用”,率先开创以“保”定“建”、分类保护的新路子。对于作为首钢核心历史文化价值重要空间载体的核心保护区,以“保”为主,进行保护式修补,鼓励功能活化。通过“修补”,融入符合时代发展需求的新功能、新空间、新环境,既能延续“素颜”工业之美,也让工业遗存有了崭新的使用功能。

2013年,首钢西十筒仓改造被国家发改委列为全国老工业区搬迁改造第一批试点,也成为首钢园区第一个改造项目。在活化利用工业遗产方面,首钢园在尊重工业遗存风貌的基础上,积极融入奥运元素,在没有先例可循的情况下,走出一条具有“首钢特色”的工业遗产再利用之路。

将曾经存放炼铁原料的筒仓、料仓改造为冬奥组委办公区;将精煤车间等大型厂房改建成短道、花滑、冰壶、冰球“四块冰”,成为国家冬季运动训练中心……2016年,作为首钢园区第一家入驻单位,北京冬奥组委办公地首次向媒体开放,沉寂多年的首钢园区渐渐苏醒,以“双奥”身份再次让世界瞩目。

2018年6月,奥运会历史上首次出现的赞助商类别,正是“城市更新”,而赞助商毫无疑问是首钢——首钢正式成为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官方合作伙伴,跻身北京冬奥组委最高级别赞助商。以“城市更新”为本,首钢园区纳入了国家首批城区老工业区改造试点、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级智慧城市试点……

也正是这年,与冬奥组委办公地一路之隔,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创新尝试、承载园区转型具象的首钢“功勋高炉”三高炉横空重生。2018年11月23日晚,在首钢园举办的一场奔驰新车发布会,首次让人感受到工业文明和现代科技碰撞出的无限可能。三高炉开创了大型工业构筑物改造为民用建筑物的先河,工业遗存更新后带来的崭新城市活力,成为工业园区转型的典范。如今,首钢三高炉是全球首发中心和网红打卡地,也是园区文化活动举办的一大阵地。中国科幻大会、北京西山永定河文化节、北京时装周等活动纷纷在这里举办,吸引着数以万计观众的目光。

2018年,新首钢地区转型发展有着长长的任务清单——以两湖片区为重点,力争在年内基本完成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训练中心及周边道路建设,启动2022年冬奥会单板滑雪大跳台及配套设施建设,研究推进冰雪运动和冰雪产业支持政策……

就在三高炉惊艳亮相后不久,一座备受瞩目的地标建筑开工建设——首钢滑雪大跳台。

首钢滑雪大跳台的设计充分考虑了对工业遗产的尊重与保护,以4个70米高的冷却塔和石景山为背景,实现了对首钢工业记忆的延续和对北京城市西部独特风貌的保护,是工业遗产与节俭办赛、绿色办奥理念结合的典范,是中国传统文化、现代科技和设计艺术完美融合的结晶。作为世界上首个永久性的单板大跳台,进入后冬奥时期,首钢滑雪大跳台除了举办冰雪赛事,还举办了首钢独特IP——冰雪嘉年华活动。通过充分挖掘场馆特质,打造极限运动赛事、户外音乐会、光影秀、首发首秀等综合演艺活动,实现了冬奥场馆“四季可用”。停产后的首钢老厂区抓住北京冬奥会机遇推进传统老工业区城市更新,实现了从“火”到“冰”的华丽转型,成为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

从来没有一个企业像首钢这样,与奥运结下不解之缘。为了首都的碧水蓝天,为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首钢搬迁到曹妃甸。2015年,奥林匹克再一次选择了北京,随着冬奥会的举办,首钢园被冠以“金牌园区”的美誉。变化的是时光,不变的是首钢期盼奥运、情系奥运、参与奥运的强烈愿望,而承载这一切的,是首钢人敢为天下先的历史担当。

国际奥委会官网刊文指出,北京冬奥会留下的最伟大遗产之一,便是带动首钢工业园区的复兴。首钢园区的改造成为中国“绿色办奥”的生动注脚,后冬奥时代,首钢园区丰富的冬奥遗产,已经惠及广大民众。

虽然距离北京冬奥会圆满落幕,已经过了两个年头,但冬奥红利持续在首钢园充分释放。2023年2月4日,在北京2022年冬奥会成功举办一周年之际,面对如何在“后冬奥时代”让冰雪“冷资源”拉动“热经济”的时代命题,在新版总规中,对新首钢的描述为“传统工业绿色转型升级示范区、京西高端产业创新高地、后工业文化体育创意基地”。

首钢不忘总书记嘱托,不忘身挑国企重担,不忘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打造城市复兴新地标!

北京市《深入打造新时代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加快推动京西地区转型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5年)》实施以来,首钢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紧抓冬奥机遇,聚焦文化复兴、生态复兴、产业复兴、活力复兴,深化产城融通、产城结合,加快园区开发,崛起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实现“从山到海、从火到冰”的巨大跨越。

——历经岁月风霜的百年首钢积淀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老厂房、旧设备成为百年工业文化的珍贵“活页”,记录着永定河畔、石景山脚下这片土地艰辛的创业史、发展史,也是北京城市共同记忆的一部分。今天的首钢园融合工业文化、冬奥文化和创新文化,以“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首钢情节”变身为首都文化新地标。

——首钢创造性地将“织补城市”“海绵城市”等理念运用到园区建设规划中,遵循绿色生态和人居环境科学理念,充分尊重原有工业遗存风貌,把老首钢的“素颜值”与新园区的“绿颜值”完美融合,使园区规划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将首钢老工业区打造成为落实首都功能战略定位的践行区、全国乃至国际有影响力的传统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和国家绿色低碳示范园区。

——服贸会、科幻大会等大型活动落户首钢园区,首钢园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优势资源不断聚集、产业发展不断深化,“磁吸效应”相互作用不断放大。首钢紧紧抓住产业集聚加速、资产经营提质的“牛鼻子”,着力推动高精尖产业集聚,形成“1+3+X”的高精尖产业格局,成为首都长安街西轴线上重要城市功能区,打造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钢高地。

——曾经的钢铁之城正燃腾起人间烟火。首钢挖掘释放消费潜力、深化工业遗存和冬奥遗产可持续利用,发挥山、水、冬奥、科幻、工业遗存等独特资源禀赋优势,加快新消费场景升级建设,策划工业区城市更新社交场景,培育新型消费业态和品牌项目,加强科幻、元宇宙等科技融合场景应用,推动“内容升级、消费提档”,激发区域消费活力。首钢园独具魅力的消费场景正在形成,点燃京西热度和活力,打造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首钢支点。

首钢园已成为中国城市更新和城市复兴的范例。当下的首钢园,无论是打造的冰雪场景、科幻场景,还是消费场景,都是百年首钢抓住冬奥机遇,实现华丽转身呈现的中国式现代化首钢场景。

很多人都知道,位于石景山区、永定河畔的首钢园,是首钢人“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迈,托举出这座“首都城市复兴新地标”。2022年北京冬奥会、连续四届服贸会、四届中国科幻大会、首届WTT中国大满贯;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首钢高地、北京国际消费中心城市的首钢支点;2023年首钢园入园客流量突破1200万人次……

如今,路过新首钢大桥,一定会被首钢园闪耀的灯光和升腾的烟火气所吸引。实施京西转型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加速凤凰涅槃,打造面向未来、面向年轻人、面向国际化的活力空间和发展热土,探索形成老工业区更新的“首钢模式”。坚持开放合作,走专业化、市场化、国际化运营开发模式,积极引入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在重大项目落地、产业集聚、活力释放等方面持续发力。

徜徉于首钢园,百年首钢从山到海、从火到冰、从厂到城……在京西永定河畔,百年老厂区之间,从首钢的变化可以看到城市的进程,可以看到国家的发展,“首钢”本身已经成为过去、现在,乃至将来鲜明的时代注脚。如何将工业遗存更新改造,如何使冬奥遗产可持续利用,如何激发百年老工业区焕发新活力,人们在首钢人“敢为天下先”创出的“首钢场景”中找到了“首钢答案”。

时代的浪潮浩浩荡荡、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在漫长岁月中积淀精神,以奉献担当筑梦前行,首钢人紧跟时代前进步伐,大力传承和发扬“敢闯、敢坚持、敢于苦干硬干”“敢担当、敢创新、敢为天下先”的首钢精神,以坚定的文化自信,奏响强企报国的时代华章,成为新时代企业转型、城市复兴的新典范、新标杆。

从1919年秋到2024年秋,首钢走过了一条“前无古人”的披荆之路,也走出了一条“独具国企担当”的先锋之路。首钢园更是以高质量转型发展为遵循,以“一高地一支点”为着力点,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实践,创造了“冬奥福地”“中国科幻聚集地”“服贸特色举办地”等独特标签,走出了一条首钢特色发展道路。百炼成钢的首钢人承载着希望,正在续写新的百年传奇。

这里,是“一起向未来”的城市复兴新地标。

这里,是始建于1919年的首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