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创新在矿井上扎根——记通钢公司陈兆惠创新工作室
发布时间:2024-10-16 09:03:20工作室成员开展技术攻关。
创新成果
陈兆惠创新工作室成立于2010年10月9日,主要致力于矿山工控工艺研究、设备技术攻关等相关工作,共取得成果65项,其中8项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累计创效1061.17万元。工作室通过开展技术研究、立项攻关、修旧利废、产品研发、节能降本,科研成果硕果满枝。
工作室名片
陈兆惠创新工作室现有成员12人:陈兆惠、张立凯、李祥君、蒋南鹏、赵跃新、李勇钢、孙凯、尹怀敏、赵利刚、刘禹成、李佳信、王洪宇。有4人从普通职工成为班长、工段长,还有4人获得了副高级职称。多名成员获得吉林省首席技师、吉林省技术能手、吉林省青年技术能手、白山市劳动模范、通钢公司金牌工人、通钢工匠、通钢公司技术标兵等荣誉。
说起“陈兆惠创新工作室”在通钢板石矿业井下矿可是大名鼎鼎,作为该矿首批建立的职工创新工作室,他们主动学技能、克难题,学以致用,围绕经营生产工作中的重点、难点,开展攻关创新创效等工作,激发了职工技术创新的潜能,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
一心一意钻业务
“将军”出于行伍
1991年从通钢技校毕业后,19岁的陈兆惠被分配到井下矿从事维修电工。入矿之初,这个年轻人就对“书桌”情有独钟。他一直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练就了一身排除电气故障的本领,很快成为了电气方面的“大拿”。
陈兆惠连续多年在各级专业赛事中“蟾宫折桂”,获得通钢板石矿业排头兵大赛“电工排头兵”称号。2009年取得了电工高级技师资格,成为当时矿山最年轻的电工高级技师。
2010年10月,“陈兆惠创新工作室”正式成立。当时正赶上通钢板石矿业井下矿18号提升系统正式运行,面对全新的电气设备,他带领工作室全体成员立足降低18号矿组提升系统故障频次开展工作。在极短的时间内,先后攻克了“327装载站溜槽磁开关误动作”“箕斗装载检测”等多项瓶颈,不仅鼓舞了工作室成员的士气,也激励了大家继续投身创新创效活动的信心。
工作室成员齐心协力,不断拓展专业知识的获取渠道,先后收集了电工基础理论、电力拖动、职业技能鉴定、PLC控制、电工常用手册等五个类别,近120套电子图书,为大家“充电升级”创造了条件。
罐笼升级智能化
安全保障“靠谱”
“18”是个幸运的数字,这个数字与陈兆惠创新工作室渊源颇深。继18号矿组提升系统后,成员们又对井下矿18号副井提升机罐笼开展了智能改造升级工作。
随着井下矿18号矿组生产工艺改变,现有设施已经不能满足生产需求。为了更好地保证安全生产工作顺利进行,陈兆惠和工作室成员结合国家规范及安全生产需求,积极动脑筋、想对策。“安全门帘保护要再密一些”“如何能做到提升罐笼到达后才能打开安全门”“各水平副信号要能够传输到主信号室才更安全”……大家集思广益、大胆假设、谨慎求证,最终成功的喜悦爬上每个人的眉梢。
升级后的罐笼智能管理系统,实现了音视频无线传输、语音对讲、视频监控、信号监控、人员识别等功能,既能让外部控制监管人员实时了解罐内状况,又能使罐笼内乘罐人员及时了解整个系统的运行状况。通过智能化改造,减少了入井人员数量,原来每个水平需要1名信号人员,共9人才能完成的工作,现在只需1名主信号人员与1名跟罐信号人员就可完成。
一枝独秀不是春 薪火相传“引路”
一路走来,作为工作室负责人的陈兆惠感慨万千:“虽然我获得了一些荣誉,但我希望工作室的成员能取得更大成绩、获得更多荣誉,因为我们团队不仅有创新,更有传承……”
几年来,在陈兆惠的传授和影响下,既是他徒弟又是工作室成员的李勇钢,先后获得通钢公司、通钢板石矿业“职业技能大赛电工排头兵”“通钢公司技术标兵”等荣誉称号,连续四年被通钢板石矿业评为优秀技能人才,并取得电工技师资格。工作室成员赵跃新先后取得焊工、钳工、电工、起重工等6项职业资格及特业资格证书,并获得吉林省“青年技术能手”称号。目前,工作室12人中,有4人成长为班长、工段长,还有4人获得副高级职称。同时,该工作室坚持平均每年授课20课时以上,年累计培训职工500余人次。
陈兆惠工作室实施的《矿井设备巡视检查仪》项目,获得全国机械冶金建材行业“互助保障杯”职工技术创新成果二等奖,并在由中华全国总工会主办,广东省总工会、深圳市人民政府、中国职工技术协会承办的“首届大国工匠创新交流大会”上,作为职工创新成果进行了展示。《矿山多绳摩擦式提升机圆尾绳旋转监测及保护装置》项目的实施,填补了吉林省内矿山提升机尾绳监测保护领域的空白。
一个人走,只能走得很快;一群人走,才会走得更远。陈兆惠常说,干维修的,干到老、学到老。他不仅成为了技艺精湛的电控设备“诊疗医生”,也成为了矿山青工学习的榜样。在他的带领下,“用自制晶闸管调压器干燥异步电动机绕组操作法”被命名为陈兆惠先进操作法;“多用电动机绕组干燥器”“矿山井巷运输防撞车报警器”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创新工作室绽放了“香香的花”、结出了“甜甜的果”。
记者手记
“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钻一行”的精益求精,是陈兆惠的真实写照。“立足本职,扎根岗位”,是他对工作室成员开展创新工作的期望和要求。工作室用脚踏实地的付出,换来了矿山生产经营的稳顺,也为人才成长搭建了更广阔的人生舞台。他们在用行动告诉人们,每个人都可以拥有一份独属于自己的人生精彩!